為什么要做勞動公園雕塑
為什么要做勞動公園雕塑、勞動者雕塑、勞動主題文化雕塑?
中華傳統的美德是多方面的,愛勞動只是其一。自古以來,中國人都以勤勞著稱,尤其是中國農民的勞作,四季不停,春耕秋收、忙完田里忙家里,幾乎沒有時閑的時候。當代最知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先生,就是典型的愛勞動的代表。他是水稻種植大王,幾乎起早貪黑和田地打交道,廢寢忘食,只有研究、考察、改進水稻,只有辛勤的勞動才是他最大的樂趣。
從哲學高度看,勞動是主體、 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勞動,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 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 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 特殊形式。在商品生產體系中,勞動是 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 馬克思給我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
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 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 腦力勞動和 體力勞動兩大類。因為人的內在存在主要矛盾即人的意識主體與生命本體間的矛盾。人的任何行為都是這對矛盾的外在化,都是他們的綜合性結果。體力與腦力的勞動是指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沒有完全分割體力或者腦力勞動。這在表述上不等于兩者的分隔,恰恰是兩者的實踐上的統一,這源于概念與實踐本身的關系。
文化源于勞動。太初有為。面對自然和社會,人類通過制造和使用工具獲取原料, 創造生存所需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此為勞動之本義)。在基于生存需要的實踐活動中產生了主要以語言為媒介的宗教信仰、理性思維等,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在中國,有了性善、陰陽互補、和諧大同;在西方,有了原罪、神魔爭斗、理性至上。
人在勞動中逐漸形成對節奏、韻律、對稱、重疊、反復、互補等自然節律和秩序性的掌握和運用,發生了人的感性、理性等心理機制與外在事物的同構,于是乎有了審美,有了藝術,有了文化。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便是要求人們面對一個很明顯而過去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穿、住,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后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